
详细介绍
四顺汤,中医方剂名。出自《肘后方》卷二。具有①回阳复阴②回阳救逆,益气固脱之功效。主治①阳虚血脱。吐利之后,汗多恶寒,四肢厥逆,脉微;或吐利未止,见上述诸证者。②《伤寒论》:霍乱,恶寒,脉微而复利,利止,亡血也。③《肘后方》:霍乱吐下,腹痛干呕,手足冷不止。④《千金》:霍乱转筋,肉冷,汗出,呕畹者。⑤《鸡峰》:表里俱虚,伤冒寒冷,腹胁胀满,呕逆痰涎;及邪中阴经,手足厥冷,既吐且利,小便频数,里寒,身体疼痛,脉细微,下利清谷,头痛恶寒,亡阳自汗。⑥阳气衰微,阴液内竭,四脉微,下痢而痢忽自止。⑦真阳衰微,元气亦虚之证。四肢厥逆,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,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。,
名称
四顺汤《肘后方》
别名
四逆加人参汤(《伤寒论》)
出处
《肘后方》卷二
功用
①回阳复阴②回阳救逆,益气固脱
主治
①阳虚血脱。吐利之后,汗多恶寒,四肢厥逆,脉微;或吐利未止,见上述诸证者②《伤寒论》:霍乱,恶寒,脉微而复利,利止,亡血也③《肘后方》:霍乱吐下,腹痛干呕,手足冷不止④《千金》:霍乱转筋,肉冷,汗出,呕畹者⑤《鸡峰》:表里俱虚,伤冒寒冷,腹胁胀满,呕逆痰涎;及邪中阴经,手足厥冷,既吐且利,小便频数,里寒,身体疼痛,脉细微,下利清谷,头痛恶寒,亡阳自汗⑥阳气衰微,阴液内竭,四脉微,下痢而痢忽自止⑦真阳衰微,元气亦虚之证。四肢厥逆,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,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,
组成
甘草(炙)二两, 附子(生,去皮,破八片)一枚,干姜一两半,人参一两。
用法用量
古代用法;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
现代用法:附子先煎1h,再加余药同煎,取汁温服。
功用
①回阳复阴。
②回阳救逆,益气固脱。
主治
①阳虚血脱。吐利之后,汗多恶寒,四肢厥逆,脉微;或吐利未止,见上述诸证者。
②《伤寒论》:霍乱,恶寒,脉微而复利,利止,亡血也。
③《肘后方》:霍乱吐下,腹痛干呕,手足冷不止。
④《千金》:霍乱转筋,肉冷,汗出,呕畹者。
⑤《鸡峰》:表里俱虚,伤冒寒冷,腹胁胀满,呕逆痰涎;及邪中阴经,手足厥冷,既吐且利,小便频数,里寒,身体疼痛,脉细微,下利清谷,头痛恶寒,亡阳自汗。
⑥阳气衰微,阴液内竭,四脉微,下痢而痢忽自止。
⑦真阳衰微,元气亦虚之证。四肢厥逆,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,利虽止而余证仍在者。
方义
①《注解伤寒论》:恶寒脉微而利者,阳虚阴胜也。与四逆汤温经助阳,加人参生津液益血。
②《伤寒绪论》:亡血本不宜用姜,附以损阴,阴虚又不当用归、芍以助阳。此以利后恶寒不止,阳气下脱已甚,故用四逆以复阳为急也。其所以用人参者,不特护持津液,兼阳药得之,愈加得力耳。设误用阴药,必腹满不食,或重加泄利呕逆,转成下脱矣。
③噬千金方衍义》:直中阴寒用姜、附,温经而救四肢逆冷,因病以立名也;霍乱加人参,助姜、附回阳而使四肢温顺,勒名以彰实也。与当归四逆加生姜吴茱萸助力回阳一义。
④《古方选注》:四逆加人参,治亡阴利止之方。盖阴亡则阳气亦与之俱去,故不当独治其阴,而以干姜、附子温经助阳,人参、甘草生津和阴。
⑤本方所治系寒邪深入少阴所致的寒厥证,不仅真阳衰微,元气亦虚。病至此,非大辛大热之剂不足以破阴回阳而救逆,非大补元气之品不足以益气固脱。方中附子为大辛大热之品,能通行十二经脉,迅达内外以温肾补阳,祛寒救逆,为君药。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以益气固脱,与附子配伍,上温心阳,下补命门,中助脾土,力专效宏,作用迅速;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,助附子伸发阳气,姜、附配伍,回阳救逆之功卓著,与人参共为臣药。炙甘草调和诸药,以制约附、姜大辛大热劫伤阴液之弊,且能协助人参、干姜益气温中,为方中佐药。
配伍特点
本方配伍特点是益气固脱与回阳救逆药物相须配伍同用,心、脾、肾三阳并补。
使用注意
①《外台》:忌海藻、菘菜、猪肉。
②强人可大附子一枚,干姜三两。
重要文献摘要
《简明方剂辞典》:“ 四顺汤。《肘后方》治吐下腹痛,干呕手足冷方。附子、干姜、人参、甘草各二两,水煎服。按:即四逆加人参汤。”